热点文章

【优秀教师标兵】饶含兵:牢记立德树人初心 践行川农牛育人精神

2024-09-12   作者:赵珊珊   审稿:胡永波     (浏览次数:)     打印    收藏

 

座右铭:不误人子弟,对得起教师这个职业身份,学生毕业后,参加工作不骂我这个老师。

今年,饶含兵获评学校“优秀教师标兵”荣誉称号。荣誉,是对过去真抓实干的认可,也是对未来再谱新篇的勉励;是他教育之路上的旧坐标,更是他砥砺前行的新起点。

川农牛,不仅是川农大三校区的铜制耕牛雕塑,更熔铸了“川农大精神”的精髓。在践行川农大精神的道路上,饶含兵满腔热血,一直在路上。

2397D


以永葆育人初心的“孺子牛”精神,

做党的人才培养引路人

从2010年进入新葡的京集团3512vip首页任教至今,饶含兵始终秉持教学与研究并重的理念,三尺讲台与一方实验室是他坚守的天地。他的底色,仍然映照的是一线教师和基层科研工作者的影子,多年不变的仍是始终践行的教育家精神。

作为普通教师,饶含兵把教育家精神内化为教书育人能力、教育教学方法,坚守三尺讲台,潜心教书育人。饶含兵承担讲授了《物理化学》《生物无机化学》和《环境监测》等多学段课程,课堂上,他乐教爱生,倾其所有耐心传授知识;课堂下,他心中有爱,用一言一行教化学生,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怀抱理想、勇毅奋斗。成为院长以后,他的办公室仍经常出现一起探讨问题的学生,时间久了,大家也都知道这位院长没有架子,愿意深入学生群体。带着半师半友半知己的身份,他与学生的交流,已超出专业指导,更触及到了学生的急难愁盼,他更会通过自己的一些人生经历,从职业规划、未来发展等方面主动引导学生。

谈及教育,饶含兵说:“在我看来,教育远不止于知识的传授。它更是对学生一种全面的塑造过程,培养学生的品格、智慧和创新精神。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它使个体得以全面发展,实现自我潜能,并为社会进步贡献力量。”他带着铸魂育人的初心,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持之以恒,“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让微光成炬,培养出了一批批致力于复兴伟业的青春川农人。

科研上,他不半途而废,不好高骛远,不迷信权威,大胆生疑并敢于探索,百余篇高水平论文不仅见证了科学研究的进步,更镌刻了他深耕科研的坚持与不懈。他是课程组建设的领头羊,也是师生科研求索的榜样。他以科学家精神引领科研创新,实现课程整体育人,提升学生科学素养。同时,他更带领学生放眼实验研究,聚焦乡村振兴热点、痛点,让教育家精神焕发生机与活力。

每当学生毕业时,饶含兵都会嘱托学生:“无论未来路有多远,不要忘记初心,坚持自己的梦想,用勇气和智慧去创造属于你们的精彩人生。”

以纯粹而忘我的“老黄牛”精神,

做党的复兴发展助推手

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饶含兵时刻贴近党的声音,始终把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结合主题教育,他坚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他最喜欢的书是毛泽东同志的《矛盾论》和《实践论》,在阅读中争取做到深学细悟、融会贯通,并用于指导学院工作。谈到去年春季学期的培训班学习,饶含兵说:“为期三个月的省委党校第30期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学习,让我进一步筑牢理想信念的基石、构建了理论学习的框架、建立了开阔发展的视野格局。我将以此次中青班学习为契机,不断提升自身各方面能力,积极探索工作新思路、新举措、新方法,为推动学院发展贡献新的更大力量。”同时,饶含兵也主动定期与学生党员谈话,把好党员入口关,结合贴近时代脉搏的案例,更加坚定党组织新鲜血液的入党信念。

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饶含兵坚决贯彻党的重大决策,锚定国家发展,立足专业优势,助力乡村振兴。他带领团队创制了深度学习辅助智能手机的光电化学便携式传感装置,突破了智能手机拍照识别农产品农残的关键技术。同时,他带领团队做出的植物纳米生物学研究揭示了纳米酶调控作物抗逆的生理和分子机制,相关技术和成果已在国内多家企业进行推广和试用,为农民增收和维护四川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饶含兵始终关注党的心声,如何把党中央的关心和重视转化为教师队伍建设的务实举措,是他作为院长始终探索实践的问题。他以团队建设为抓手、能力建设为途径,加强教坛新秀的素养提升,时刻敲响师德师风警钟。实施青年教师“导师制”,以教学竞赛搭建教师业务能力交流的桥梁,发挥每位教师优势协调科研资源,落实激励举措,激发全院实干激情。多种举措已初见成效,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正在逐渐成长。

以创新且求索的“拓荒牛”精神,

做党的忠诚教育工作者

担任新葡的京集团3512vip首页院长以来,饶含兵以坚定的政治定位和政治定力,与学院班子同心同向,夯实班子带头干、班子靠前指挥的实干氛围,坚定不移走人才强院之路,助推学院在从基础教学型学院到教学科研型学院的转变上行稳致远,让新葡的京集团3512vip首页的青春身影成为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作为院长,学院整体高效运行是基础,学科教学是根基,科学研究是动力,人才培养是目标。饶含兵一路创新,担当作为,真抓实干,只希望回答好人民满意、国家需要的育人答卷。

将科研纵深推进,引导教师在学科交叉中感受基础学科的重要支持作用,实现科研能力的进一步提升。饶含兵坚持“学科-平台-团队”一体化推进,既组建化学与农业协同创新中心,又加强学院实验中心平台建设,推动和企业共建交叉研究平台,引导教师扎实开展社会服务工作,为学科交叉融合、化学学科助力农业学科发展贡献了理学人的使命担当。去年,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喜创新高,成绩背后,少不了他在前期组织的多轮交流检查和专家经验分享所付出的心血汗水,也少不了他为学院科研团队建设中的大力支持。

繁重的科研压力下,饶含兵尤其重视学院教师的工作状态和生活动态。他时刻把师生摆在最前,将年度民生实事放在重点,实行两校区轮流值班,主动联系、深入了解,将服务做到底、做到好。他总说“要让新葡的京集团3512vip首页的老师们有尊严、有获得感、有幸福感”,他如此表达,也确如此行动。

为加强学院育人环境建设,铺就学生成长成才之路,饶含兵创新设立化学拔尖创新班,目前已逐渐延伸至数学专业,希望通过教育改革培养更多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贡献力量;在名誉班主任制度中,他深入学生群体,他会在班会中分享自己的经历激励学生努力前行,也会在学生活动中了解学生的课外生活,球场上的共同竞技、学科比赛中的专业指导、聚光灯下理学人起舞时的陪伴,学生多彩的青春,也有他的影子。

于细微处见精神、于平凡中见伟大,饶含兵以情怀、水平和温度,让自己跳出“教书匠”的束缚,往“大先生”的方向努力。虽被赋予多重身份,但都有着相同的初心和使命。

不忘本来,面向未来,真抓实干中的探索会衍生出更多更适合学院发展的新路径,而饶含兵始终满溢无畏的信心和勇气。“在今后,我将持续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责任担当,补短板、强弱项,为学校学院高质量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快问快答

 

问:您认为教育的本质和意义是什么?在您看来怎样才是好的大学教育?

答:在我看来,教育远不止于知识的传授。它更是对学生一种全面的塑造过程,培养学生的品格、智慧和创新精神。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它使个体得以全面发展,实现自我潜能,并为社会进步贡献力量。

好的大学教育,我认为应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专业性与深入性:大学教育应在专业领域内提供深入、系统的知识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

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大学教育应重视实践教学和创新能力培养,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和科研平台,鼓励其参与科研、竞赛等活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跨学科融合与国际化视野:大学教育应注重跨学科融合和国际化视野的培养,鼓励学生探索不同领域的知识,培养其综合运用能力,同时加强与国际高校和机构的合作与交流,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国际视野和交流机会。

师资力量与教学质量:需要有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作为支撑,教师应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科研能力,能够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学服务。同时,大学应不断完善教学设施和资源,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问:在您看来,作为教师具备哪些素养和技能很重要?

答:作为教师,需要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一定的教学能力、先进的教育理念和职业道德、沟通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自我学习和反思能力、情感支持和心理辅导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以及组织和管理能力等素养和技能。这些素养和技能将帮助老师更好地履行教育职责,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做出贡献。

 

问:您认为大学教育中最重要的是什么?

答:大学教育中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以及学术素养,使他们成为具有高度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为社会和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

 

问:您的工作是否让您感到个人价值的实现?

答:我的工作让我实现了个人价值,具体体现在:

2010年6月,来到新葡的京集团3512vip首页参加工作,建立实验室和科研团队,整个团队目前培养了毕业和在读研究生75名,毕业学生都走上了各自工作岗位,贡献自己的力量。

团队算是学校大力提倡本科生进实验室参与锻炼最早之一的,目前为止,本团队学院本科生发表SCI论文30篇,对相关学生科研素养的培养和后续发展作用极大。

走上学院院长管理岗位后,重塑新葡的京集团3512vip首页形象,狠抓内部治理,稳固教学基本盘,以学科交叉融合为抓手,让学院高质量发展走上快车道,为学校一流学科建设起到了应有的基础理学支撑作用。

 

问:每当学生毕业时,您最想和您的学生分享的一句话是?

答:无论未来路有多远,不要忘记初心,坚持自己的梦想,用勇气和智慧去创造属于你们的精彩人生。

 


原文链接:https://news.sicau.edu.cn/info/1135/77845.htm